村网通总站 任岳村 126520.nync.com 欢迎您!
编者按 新年伊始,自治区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开始赴基层开展各项工作。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投身到自治区党委开展的“访民情惠民
生聚民心”活动中。本版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希望到基层去,利用自己的工作优
势开展农村各项公共文化活动,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把现代化的
生活方式和信息技术传递给他们,帮助他们做具有现代意识和思想观念
的人。基层建设更需要年轻人的力量。对此,我们对他们即将
投入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充满信
心、充满期待。何李:我想了解基层农村公共文化如何开展本报记者张迎春
“2015年1月,我刚调到自治区文化厅工作时,就很想到基层住村,但当时第二批"访惠聚"住村工作组成员名单已经确定。等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开始报名时,我就报上了,没想到被批准了,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2月23日,正在准备行李的自治区文化厅市场处干部何李高兴地对记者说。
何李今年32岁,是自治区文化厅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中较为年轻的成员,谈起主动要求住村原因,他的语气十分坚定:“10年前,我从湖北来新疆当西部计划志愿者,一直在北疆地区工作,从没去过南疆,对南疆基层工作一点都不了解,连这个基础都没有打好,怎么当好一个公务员?同时,我很想掌握一门语言,在新疆工作,不掌握好维吾尔语怎么能行?南疆农村是一个学习维吾尔语的好地方,我用一年的时间来学习,效果应该会比较好。”
关于住村后的打算,何李说:“一是为了让今后的工作多接地气,南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都值得我好好学习,二是我想了解基层农村公共文化如何开展,农民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对今后工作会很有帮助。三是下基层后我要广交朋友。”
此时此刻,何李心里对“访惠聚”住村点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帕万拉村,装的是满满的期望和信心。夏米立·阿迪夏:拍摄“访惠聚”题材的纪录片本报记者阿比拜
“21日我已经到达我们天山电影制片厂的住村点了,感受颇深,我将在这一年的住村生活中留下自己人生中最美丽的色彩!”
22日晚,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夏米立·阿迪夏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送了一条信息。
工作时间才四年的夏米立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大男孩,作为电影摄影专业毕业的他对新疆电影充满着特有的激情。当天山电影制片厂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报名的时候,夏米立第一个举起了手。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应该下基层锻炼,让自己的人生能有更加丰富的经历。”夏米立说。
不仅如此,夏米立还作为提前住村的小分队,在22日就抵达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的住村点——策勒县恰哈乡台推村,提前进入了住村的生活状态中。
“对于这次"访惠聚"工作组住村,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做好了计划。单位给我配备了一部单反摄像机,我会用独特的视角将"访惠聚"工作组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拍摄下来,当一个"访惠聚"住村工作组历程的记录人,为以后拍摄一部关于"访惠聚"工作组题材的纪录片打基础。当然我也会更多地捕捉关于南疆基层的文化民俗,将它们整理出来作为资料,为以后我们拍摄相关题材的电影及纪录片做准备。基层建设需要我们年轻人的力量,我希望能在这一年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夏米立说。任波:要为村民举办各种文体比赛活动本报记者张雪红实习生马志云
2月23日,自治区民委(宗教局)28位第三批“访惠聚”工作
组的队员出发了,“访惠聚”工作组成员之一的任波很激动,感觉自己正走向全新的生活。未来一年里,任波将和其他八位同事在和田地区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拉依喀村住村。
任波说:“虽然我第一次去和田地区,但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单位的培训了解了惠民政策,民风民俗,通过同事介绍了解了当地的民情村情,下苦功夫学习了维吾尔语,掌握了32个字母,看到维文单词能够拼读,如今,我已经能够用维吾尔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了。我妻子长年在克州工作,她特别支持我去住村,她说基层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艰苦。前两年我就想报名去住村,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而这次,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与家人分别总有些伤感,而家里的困难都是小事,我期待着到基层释放我的工作热情,传播正能量。”
此次,自治区民委(宗教局)住村工作组有四个,任波这一组住的拉依喀村村民最多,任波以前做过财务工作,此次到皮山县住村,是四个组的联络员,负责四个组的财务工作。
“我们已做好了住村工作计划,要用200万元的项目资金帮助村里发展适合他们的鸽子养殖业。再过一些日子,就到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和诺鲁孜节了,我们要把当地妇女和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励他们参与到文化体育比赛中来,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技术传递给他们……”说起住村以后的工作,任波信心十足。
任波还说,他和同事要以今年自治区民族团结月为契机,大力推进民族团结,发挥自治区民委(宗教局)去极端化工作的优势,让拉依喀村生机勃勃地跟上自治区各项工作发展的步伐。热米拉·卡米力:写基层题材的文学作品本报记者阿比拜
“妈妈每天要吃的药我已经整理好放在床头柜里了,妈妈比较喜欢吃清淡一些的东西,你们多给她做一些。这一年我不在家,妈妈就交给你们了……”
2月22日晚,自治区文化厅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的成员之一、即将要去阿克苏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的热米拉·卡米力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在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交代照顾母亲的注意事项。
自从得知自己作为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的干部要下基层时开始,热米拉就将自己的婚姻大事往后推迟,并开始着手与第二批工作组的干部们联系了解情况,做好住村的准备工作。
“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魄力和勇气。下基层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米拉笑着说。
不仅如此,热米拉几天前就已经开始做自己的住村计划。“我会双语,我的特长是文学写作,所以我住村以后希望自己能充分从基层生活中汲取养料,创作出让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剧本,用自己的文字去影响南疆基层的年轻人,让他们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做具有现代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年轻人。而且,我也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基层更多的人懂双语学双语,能在我们工作组的帮助下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热米拉说。张卫华:在村里开展各类读书活动本报记者张雪红实习生马志云
2月23日,自治区教育厅财务处的张卫华正在为住村做最后的准
备。24日,他就要启程前往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玉奇吾斯塘乡达吾孜亚村。
张卫华对库车县并不陌生,之前他经常和单位领导一起下基层检查工作,进行调研,但要用一年的时间深入到当地农村村民的生活中,让张卫华感到很激动。
自治区教育厅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有47人,分为7个组工作,张卫华是第四组的信息员,他喜爱篮球,爱打羽毛球,他的行李中除了电脑、相机,还有运动装备,他还带了很多文学、历史方面的图片,除此之外,他和组员们给村里带去了一大批汉文和维吾尔文图书,说是要为达吾孜亚村建一个图书室,在村里开展各类读书活动。
张卫华说:“去住村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我2010年参加过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举办的维吾尔语培训班,学习了半年,为这次住村接受维吾尔语培训打下了基础,到了住村点后,我要一边工作一边向村民学习维吾尔语,提高交流能力,这样便于团结干部和村民,做好村里各项建设工作。”
张卫华认为,参加住村工作是他人生难得的锻炼机会,妻子在内地读博士,今年6月才能毕业回新疆,四岁的女儿暂时由姥姥姥爷照顾,但全家人都支持他住村,他格外珍惜这一年的时光。
他说:“我了解到村里有网络,除了日常工作,我要利用农闲时段,用好网络平台和资源,在村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以凝聚民心,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播现代思想。”木扎帕尔·木合塔尔:为南疆的农牧民带去畜牧专业知识
本报记者萨日娜实习生马志云
木扎帕尔·木合塔尔是个帅气阳光的乌孜别克族小伙
儿,是个80后。今年是他在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质量标准研究所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木扎帕尔的父亲同样在畜牧科学院工作,是兽医研究所家禽类研究员。受家人影响,木扎帕尔大学的专业就是生物基因工程,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现在的单位。
虽然木扎帕尔工作的年头不长,但他仍积极加入到第三批“访惠聚”住村工作组的行列中,这与之前单位组织的一次援藏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3年9月,木扎帕尔和同事们踏上了青藏高原,整整两个月的援藏工作中,他们帮助了那里的藏族牧民,这个经历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多些经历,虽然我们去的地方都很偏僻,但是西藏的美丽和纯净,还有藏族牧民对我们的感激,让我觉得做过的一切都很值得,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木扎帕尔的父亲参加了第一批“访惠聚”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就一直游走在南疆的农村,给当地的农民们讲授畜牧知识。除了父亲常年在外,今年木扎帕尔的姐姐和姐夫都作为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的成员,即将去南疆住村,家中只留下了木扎帕尔的母亲一人。“一开始我们都非常担心妈妈的生活,可是妈妈却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她早已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并和朋友们计划外出旅游。”木扎帕尔说。
“这次下基层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是这一批工作组中年龄最小的成员,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到农村磨练自己,为南疆的农牧民们带去畜牧专业上的知识,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木扎帕尔说